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誰會每天都這麼剛好?【車壓/跟騷篇】解析 V1.0(持續更新中)

✏️日常裡的不尋常,正在說明什麼?

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怎麼每天出門,總有「剛剛好」的人、車、視線?
後來才懂——有些剛好,是人為安排。

2025 年 月開始記錄,全都是陌生人,主題持續分類/更新中。
車壓/跟騷模組解析 V1.0,位於行為紀錄表格下方。 

※ 為敘事清晰,將此案當事人簡稱為「目標」,以利觀察與紀錄的一致性表述。
※ 此案紀錄已正式呈交中央。 


📊 以下紀錄為目標於公共場域中之親身經歷與觀察,旨在釐清壓力模組之運作邏輯,並記錄其在真實生活中出現的模式。所述事件皆為當時未預知條件下所遭遇之情境,依時間與地點排列,僅針對行為與現象進行描述,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如紀錄中涉及他人行為,皆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並不代表對其身份或動機之推論。


📍【車壓篇】

月騎車路上,後方一輛汽車突然加速,幾乎貼著目標側身駛過。此為本月第二起類似事件,每次都「剛好」從後方加速切近,再迅速駛離。真的只是偶然?目標曾出過一次至今無法解釋的異常車禍,因而特別留意騎車環境與可疑車輛。這次有記下車牌,並打 110 報警。

月下旬,目標的出租廣告加碼釋出贈屋潛力(在公益領域或綠建築相關領域成為台灣之光)。就在此後,日常開始出現各種「剛剛好」的行為。那台白色賓士車停很久,男駕駛在目標牽車經過時,以手遮臉——是怕被認出?還是純粹巧合?不得而知,但壓力從此變得具體,於是開始紀錄,這些行動持續至今。


📅 行為紀錄表格



        6/12 租售廣告續刊,公開部落格


📍【跟騷篇】

跟騷行為未必具明確言語或暴力,往往藉由「剛好出現」、「反覆出現」、「無目的盯視」等方式,造成目標精神壓力。這些紀錄僅作為跟騷模組運作之佐證樣本。

📎 法律提醒:台灣已有《跟蹤騷擾防制法》
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任何持續對特定人為、違反其意願的八種特定行為(包含監視、尾隨、干擾日常生活),若造成當事人心生畏怖、影響其生活、社交或工作,即屬違法,可提出保護令與刑責追究。
👉 若你曾有類似遭遇,請記錄並報警備案。
👉 若你正在被動員或受指使「觀察某人」,請記得:這可能已觸法,而非你以為的「幫忙一下」。


📅 行為紀錄表格

        5/12 發布第三期廣告,可租可售,公益團體有禮


🧩車壓/跟騷模組解析V1.0

 

### 🎯 操作邏輯:

以接近、貼近或突然切入方式造成目標恐懼、壓力,其行為目的不在移動,而在「隨行」,以擾亂目標日常節奏;測試目標反應。

 

### 🧱 典型特徵:

  • 汽車貼身高速逼近快閃
  • 機車密集尾隨
  • 尾隨、貼近、壓迫性掠過,然後閃避離開
  • 出現在多個地點、無正常社交表現
  • 騎車或走路與目標保持異常距離
  • 刻意靠近、近距離停駐、視線壓迫、不自然跟隨
  • 重複出現在目標生活場域(巷口、公園、步道、餐飲店)
  • 變化:目標反制後改騎無牌車、遮臉裝扮、假裝運動/牽狗方式進行
  • 超市、餐飲店貼身壓迫,以臉部侵入製造空間壓迫,造成目標生理不適與心理干擾

 

### 🛡️ 反制建議:

  • 記錄詳情(人身特徵、時間、車牌)
  • 適度提問:「請問,有什麼事嗎?」
  • 報警備案(即使對方已逃離)
  • 若有明顯危險,立即尋求安全場所

 

🔗 相關文章:正義的錯位:當年輕人被派來奪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 延伸導讀:【壓力模組知識庫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為個人於實際生活場域中之觀察、經歷與記錄,旨在反映壓力模組於日常中之運作樣態,並以自我保護與制度參照為目的。文中所述人物幾乎全為陌生人或未具明確身份者,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無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亦無法律指控之意圖。若其中行為者純屬偶遇,或您並非當事人,亦無實際涉入其中,敬請安心,無需對號入座。如需引用本文,請完整保留上下文,避免片段擷取誤導。作者重視台灣社會的多元與自由,期盼透過冷靜記錄,推動對壓迫行為的深層理解與制度反思。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所遭遇的系統性壓迫。 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 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