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裡的不尋常,正在說明什麼?
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怎麼每天出門,總有「剛剛好」的人、車、視線?
後來才懂——有些剛好,是人為安排。
2025 年 3 月開始記錄,幾乎全都是陌生人,主題持續分類/更新中。
【監看模組解析 V1.0】+包圍式佈點模組解析+FAQ,位於行為紀錄表格下方。
※ 為敘事清晰,將此案當事人簡稱為「目標」,以利觀察與紀錄的一致性表述。
※ 此案紀錄已正式呈交中央。
📍【監看篇】
這篇很長並非太閒,而是目標有隻老狗每天要散步。本篇紀錄在花蓮各公園出現的可疑監看行為。雖然內容龐雜,但唯有未經剪裁的現場紀錄,才能忠實呈現系統性壓力的真實樣貌。
特別說明:本篇亦出現青少年、外國人參與行動,例如使用手機近距離跟拍等,反映出監看行動的滲透範圍。本文並非指控特定個體,而是為揭示集體行動樣貌之觀察紀錄。
當你感受到「這人是來認得目標,而不是路過」——那就是監看。即使沒有直接衝突或語言騷擾,這種持續出現、特定注視及行為回應,已構成壓迫。監看是一種行動訊號,目的往往是測試反應、牽引行為,並加強「你已被盯上」的心理壓力。長期下來,這種無聲的包圍與識別,會對個體產生實質的心理影響,構成精神層面的威脅。
🧭 紀錄閱讀提示:
有些監看者在不同時間與地點重複出現,文中皆以X男/A女等標記標示。部分關鍵人物如「壯男C」「全包單車男Z」已於不同紀錄中出現多次,疑似為固定參與者。此表格已去識別化,僅供觀察與制度反思使用。日後如正派機構研究分析需要,可提供更詳細完整的表格。
📊 以下紀錄為目標於公共場域中之親身經歷與觀察,旨在釐清壓力模組之運作邏輯,並記錄其在真實生活中出現的模式。所述事件皆為當時未預知條件下所遭遇之情境,依時間與地點排列,僅針對行為與現象進行描述,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如紀錄中涉及他人行為,皆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並不代表對其身份或動機之推論。
📅 行為紀錄表格
2024 耶誕節前,發布第一期出租廣告,聚焦公益團體,盼此屋成為服務社區的公益基地
3/20 發布第二期出租廣告,新增贈屋潛力(在公益/綠建築相關領域成為台灣之光)
四月下旬起,目標開始配戴攝影機自保
這段期間,以包圍式布點居多,如上
🧩監看模組解析 V1.0
### 🎯 操作邏輯:
在特定地點反覆出現「熟面孔」,透過蹲點方式達成「視覺包圍」,使目標失去空間安全感。派駐特定人力於特定時間地點出現,觀察目標動態,有時附帶錄影行為。多人於公園、商店、步道等公共空間同時出現,營造被包圍的壓迫氛圍。用數量取勝,讓目標被無聲孤立、包圍、耗損。
### 🧱 典型特徵:
- 固定時間出現於同一場域(如公園、步道)
- 坐在可監視目標動線之處(草坪角落、座位區、車旁)
- 無明確目的(不運動、不交談)
- 假裝使用手機或看報紙但目光游移
- 平常互動自然者突然全變調
- 同一時間有多組監視視線
- 常見假交談布點(搭檔或通話)
- 目標出現後,隨後常陸續多人出現,人少時段尤其明顯(雨天、清晨六點、中午)
### 🛡️ 反制建議:
- 改變動線並觀察反應(確認是否跟監)
- 主動出擊打招呼:「早安」、「哈囉」、「天氣好熱」
- 曝光蹲點模式,削弱其有效性
- 固定時段、固定地點出現,包含停車監看、手機拍攝、步道交錯
- 車輛:出現白色賓士車,非典型「特定群體」敘事
- 交錯:常見演員交錯出現並快速離場,若被識破則撤退
- 暫時避開該場域、紀錄異常變化、視為劇場行動,不必內化
🧩包圍式佈點模組解析
### 🎯 操作邏輯:
透過多點部署人員,在目標出現的公共空間進行視線接觸、空間壓迫、或不自然存在感,營造一種「被眾人同時注意」的心理壓力場。行動者多數不直接互動,亦無明確任務分工,但其存在位置與行為組合形成包圍感,使目標日常感受受限。
### 🧱 典型特徵:
- 多人分布於空間邊緣或動線節點,無明顯目的或活動
- 同步出現的陌生人數量與組合異常(多對一現象)
- 表情凝固、眼神飄忽、裝作不經意地觀察目標
- 「前後左右」皆有視線、手機使用、身體轉向等壓力源
- 有時出現重複人物,或多次在不同地點遇見相似行動者
- 後期常搭檔演出
### 🛡️ 反制建議:
- 不反應、不逃避,只紀錄
- 不讓步於空間感,保有自己的生活主導權
- 攝影記錄可穩定自我認知,減少「我是不是想太多」的反覆懷疑
- 若空間過於密集或情緒明顯不適,適時選擇離開並非退讓
✅監看模組常見問答(FAQ):以下為常見提問與補充解析(持續更新中)
Q1:有時監看者演得很像「普通人」,這樣還算構成壓力嗎?
A:是的。壓力模組的目標並不一定是讓你「確定」誰在監看,而是讓你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被盯上了?」只要你開始改變動線、情緒受影響、行為變得防備,就達到了目的。演技越自然,越能達到「自我懷疑式施壓」效果,是監看模組高階形式之一。
Q2:為什麼後期常看到「兩人一組」的監看者?
A:這類現象屬於模組在壓力失效後的升級行為,稱為「搭檔演出模式」。
當單一監看者的壓力效果減弱,或遭目標回盯、紀錄、反制後,模組常以雙人佈點方式補強控制力。
這些搭檔出現時,通常:
❗ 常見性別搭配:男+女、或雙女(以降低可疑程度)
❗ 一人視線明顯,另一人扮演陪伴、緩衝角色(如牽狗、聊天、坐著)
❗ 有時其中一人仍會刻意與目標保持「微距離視線壓力」
❗ 彼此未必互動,但動線高度協調(例如一前一後站位、先後經過)
這種演出不是日常自然行為的結果,而是壓力模組重新配置資源的表現。
對目標來說,不必糾結「他們是否同夥」,更重要的是辨識其互動結構是否具佈點協同意圖。
📎 紀錄時建議直接註記為:「搭檔演出」、「雙人監看」、「視線接力」。
📎 重點在於模組進入『人力增加、效果下降』的失衡狀態,反而更容易留下人工痕跡。
🔗 相關文章:【壓力模組知識庫】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為個人於實際生活場域中之觀察、經歷與記錄,旨在反映壓力模組於日常中之運作樣態,並以自我保護與制度參照為目的。文中所述人物幾乎全為陌生人或未具明確身份者,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無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亦無法律指控之意圖。若其中行為者純屬偶遇,或您並非當事人,亦無實際涉入其中,敬請安心,無需對號入座。如需引用本文,請完整保留上下文,避免片段擷取誤導。作者重視台灣社會的多元與自由,期盼透過冷靜記錄,推動對壓迫行為的深層理解與制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