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星期一

緒論|壓迫不是幻想,而是劇本

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I. 緒論與基礎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中,有種壓迫形式不易被看見,因為不是單一行為,也非具名敵人;更像是演給特定個體看的劇。

這份知識庫,正是針對這類「劇組化操作」的集體施壓進行觀察、紀錄及辨識。從實際發生的案例出發,我們看到系統是如何將一名合法屋主標記為「目標」,並透過地方社群、資源網絡及敘事操控,構築出圍繞著目標運作的壓迫場域。而這一切,從不明說。不是想太多,而是真的在演。


為什麼叫做「系統性壓迫」?

我們稱之為「系統性」,是因為這種壓迫並非出自個別仇恨或衝突,而是透過語言、空間、群體互動及默契分工,讓特定個體長期處於不對等與消耗性的社會環境之中。個別行動看似輕微、隱性,卻因為持續、重複、集體化而構成巨大壓力。

系統性壓迫可以來自看似日常的視線干擾、重複性的接觸情境、他人無來由的敵意、毫無解釋的社會排斥,也可以是來自制度的消極作為或資源斷供。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設計。


為什麼說是「劇本」?

劇本意味著一套預設的互動規則與角色分配。在這樣的壓迫過程中,施壓方並非憑空行動,而是根據特定人設、預期反應、分段演出及回報機制運作。換句話說:他們有一套劇本,而目標被設局其中。

舉例來說,如果目標表現出不解與困惑,他們可能會演出「熱心幫忙」;如果目標憤怒,他們會演出「被你傷害」;如果目標冷靜紀錄,他們則會演出「合理擔心你」。整套劇本的目的,是要讓目標失去主體、懷疑自己,被社會孤立。這些互動看似無害,實則高度操控,尤其是以關心或柔性語言包裝時,更容易讓目標動搖。

以「熱心幫忙」為例,並非真誠地解決問題,而是用關心的姿態掩飾操控意圖,藉由協助的語氣讓目標懷疑自己的判斷,進而接受對方設定的劇情與錯位角色。例如:「這是為你好」「別太敏感」「不要一直誤會別人」──這些話看似溫和,實際上是引導目標否定自己的處境。這正是壓迫語言最具殺傷力之處:不靠高分貝或直接命令,而是透過模糊敘事、集體默契與「幫你」的假象,悄悄改寫目標的現實感。

但只要看懂這場戲,就能從角色中走出來。


為什麼要寫這份知識庫?

這不是單一受害者的故事,而是一種集體操控邏輯的縮影。無論你是否曾遇過類似狀況、是否懷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都應該知道,這種壓迫並非幻覺,而是劇本,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針對任何被標記為「可奪取」或「可實驗」的個體。

這份知識庫,將協助讀者:

  • 看懂這種劇本的結構
  • 辨識常見的施壓語言與行為模式
  • 找回自己的語言與主體性
  • 建立對抗操控的社交與認知策略

結語:

這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劇本,
但你可以不演。

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


📎 延伸閱讀:【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遭遇的系統性壓迫。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更是一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