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所遭遇的系統性壓迫。
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
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而是一起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壓迫紀錄。
如果你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也許更應該讀下去。這裡將逐步呈現壓力現象結構是如何成形、如何持續運作、以及如何被偽裝為日常的一部分。

 

🏠 房屋背景:從垃圾屋整理到公益提案

這間位於花蓮的平房,原本堆滿雜物並散發異味無人住,屋主透過法院法拍一拍加價取得(無人競價),之後另購鄰地完成產權整合。屋主克服長途往返、親力親為,全程採高成本低碳工法整理,將屋內雜物垃圾妥善分類、回收處置,並自行拆除舊木作隔間,之後委託在地工班全面更換鋼構屋頂,舊鐵皮與舊木角材則由工班回收再利用於雞舍。

🛠 異常工程與環境壓力開端

期間遇到鄉公所開新路(取得產權後九個月),接著此屋後續工程出現異常,屋主驚歷了兩年難以想像的阻力、敵意及壓迫,事件從空間轉移到人身、從場域擴散到生活。起初以為只是單一工程糾紛(相關紀錄完整,屋主主張「拒絕霸凌」;且報警後此屋續遭人為損害),此後陸續出現一系列異常現象——偏遠住處發生多起環境壓力事件,如店家驚人服務、半夜車燈照屋、住處遭大陣仗搜索、異常車禍等等。

🧩 從單一糾紛到壓力現象結構成形

屋主長期困惑不解,直到某日點工露出口風,才意識到這些粗暴手段背後另有所圖。
遂以成本價表示釋出意願,但前屋主無意買回,至此,關鍵拼圖才逐步對上。

其後,屋主發布出租廣告,聚焦公益團體,誠意讓此屋成為永久公益基地,甚至提出贈屋潛力、擴大為可租可售。這些善意行動不僅未能化解情勢,反而持續升級:密集跟騷、不斷變換的監視者、路人敵意視線、商家集體冷處理……一張看不見的網,悄然成形。這不是零星事件,而是完整壓力模組的浮現。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對上。

此案紀錄已正式呈交中央,每段驚歷皆可獨立詳述,未來可供正派機構研究系統性壓迫之用。

 

🌐 這不是偶發,而是整套壓力模組

以上,在正常的自由社會應該「不可能集體發生」。這些並非獨立事件,而是結構性、多點、長時間、默契一致、交錯施行的日常化壓迫。操盤者能掌控人力調度與資訊調控,具備訊息中心化、通報系統化、反應集體化特徵,未必來自單一勢力,可能結合外力資源,在制度縫隙中游走,未受制衡。擅於操縱輿論,使目標個體處於敵意環境,難以正常生活。個別行動不見得違法,但合起來,就是要逼迫目標屈服、放棄、將其驅離。

🧱 多點協作的壓迫行動特徵

真正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這場壓迫不光靠暴力,更有各行各業數不清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包括須盡保密義務之實體/專業人士:有人通報、有人盯場、有人演戲、有人拍照、有人察言觀色、有人回報目標行蹤、有人視線攻擊(注視/盯視/瞪視/怒視/斜視)、有人裝無事、有人咬耳朵。每個動作看似微小,集體發生時,目標就被圍在無聲的壓迫網中。

最令人費解的,不是手段隱晦,而是部分現象令人懷疑:有無數參與者甘於配合演出,只為換得某種隱形的安全感或從眾認同,而無需獨立思考這些行動是否合情合理合法。這不等同指控所有人涉入,而是指出這場壓迫透過無聲的默契,完成群體動員。

目的從未明說,劇本卻步步成形

屋主到底做了什麼,才能讓這場動員無數、持續兩年的壓迫被默默合理化?此案的荒誕程度,應可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光明正大表達立場很難嗎?還是一切只是精心設計的方便劇本?這三年來沒有人文明地表示「目的」,一次也沒有。若具有正當性,請光明正大主張這是你的,屋主不僅不反對,還會與你同一陣線,遵循正當法律程序,要求政府歸還。但,這是壓迫方要的結果嗎?

📍地緣背景與制度縫隙

拍賣時法院並未告知此屋產權特殊,也不清楚其地緣複雜背景。公部門對此區的簡介「……由榮民、原住民、閩南、客家及新住民族群組成,為一多元族群之村落……」;此區房屋買賣看似正常運作,屋主整修與自住規劃亦從未以「外來者」視角予以區隔,也非常支持在地工班,後來更主動釋出永久公益使用選項,充分展現開放與尊重。

 

若真有正當性,何需驚歷、壓迫?

依法取得產權,卻遭遇兩年「傷痛」持續至今,這是台灣?這筆帳,算誰的?

💥 文明社會的可行選項,被集體拒絕

此案荒謬之一:這場壓迫行動從未明言「指控的內容」。似乎人人都知道屋主「做錯了什麼」,但沒有人能具體明說那件事是什麼。若真有正當理由,理當能明確陳述,而不是靠模糊的情緒流通與集體默契來施壓。這不是社會正義,這是心理操控。讓目標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卻要承擔全部後果,這正是系統性壓迫的核心技巧之一。

此案荒謬之二:參與人數之多,只要每人出幾個便當錢,就能讓此屋不被法拍,或讓前屋主合法取回所有權;也可以直接租下,讓此屋成為服務社區的公益基地;亦可群眾募資買下,送給你們認可的對象。有如此多元文明可行的建設性選項不用,卻集體選擇壓迫單一個體,正當性何在?

🔍 這是一場真實可見的壓迫案例

系統性壓迫,不是現代才有,但真正能被清楚記錄、整理、公開的實例,卻極為稀少。大多數人來不及理解,就已身心潰敗(你撐得過嗎?)。影響所及的不僅是個人財產權、隱私權、居住權、個資、人身安全受侵犯,更會喪失對人與制度乃至對整個社會的信任。如果寫下來會讓有些人不安,請放心——這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結案。結案的代價與後果,將由當事人自行承擔。如果你沒有參與,那你也沒有被指責;但如果你看見了什麼,願你能從這場紀錄中,看見社會的另一面:不是壓迫如何發生,而是壓迫如何被合理化。 

📌 暴力化的社會機制

這起事件,本質上就是私人領域被強行公審、被異常放大的過程。屋主不是公眾人物,沒有義務承擔這種層級的注視與審判,更遑論是在資訊嚴重不對等、言語無從澄清、連正常生活都被影響的情況下。

這起事件最令人不安的核心點,不是誰做了什麼,而是:

🔒私人領域被強行揭露與誤解
🧠單一目標被群體強灌「集體詮釋」
🤐目標被剝奪說明權,還被要求承擔所有誤解與後果

這不是「誤會」或「價值觀不同」,這是資訊武器化、壓力場集體化,是暴力化的社會機制。

 

📝 公開紀錄,不是為了傷害誰

屋主無意針對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
但若壓迫來自誰的參與、默許、推動,
當事人有權紀錄,說出自身經歷。

說出來,不是報復,是生存。
如果不寫下來,就彷彿沒發生過——
壓迫就會繼續,落到下一個人身上。

 

👥 給未參與的人

如果你沒有參與,請安心,這不是寫給你的。
這個部落格是寫給未來——當你也遭遇灰色壓力,卻找不到出口的時候。
當有人選擇以記錄來保護自己,可能是,其他方式都失效了。

 

📍仍然相信台灣

屋主相信,台灣是安全宜居的社會,
是多元共存、包容不同聲音的民主國家。
特別是在個體守法理性,卻面對龐大不對等壓迫時。

台灣制度尚未為這類壓力現象結構設立適當回應系統。
壓迫也許能搶走空間,但搶不到信任;也許能排擠肉身,但換不到認可。
公益團體來,屋主鋪紅毯;壓迫者來,屋主記錄並公開;就這麼簡單。
這不只是自保,更是對文明社會底線的最低捍衛。

如果你也曾在某個時間點,無聲承受類似壓力,
願這份紀錄作為提醒:壓迫可以無聲,但記錄不該沉默。
盼這份記錄能替未來留下坐標。

 

📚 本篇為系統性壓迫模組紀錄首篇

後續將以不同角度補充「壓力模組」的結構與運作,做為公共語言的補缺。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註:「系統性壓迫」是什麼?
本文所稱「系統性壓迫」指的是,非單一事件、非單一行為人,而是透過長期、結構性語氣及社會默契,讓目標個體持續暴露於不對等壓力環境的行為網絡。這些個別行動可能形式輕微,卻因集中、反覆及集體實施,構成對人身自由、社會聲譽及基本權利的嚴重侵害。若覺得「系統性壓迫」很難懂,可先從近似概念「集體霸凌」來切入理解。


📌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皆為個人真實經歷,非針對任何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文中所涉地點及情節皆已去識別化,僅為呈現現象結構與當事經驗之語言記錄,無法律指控或商業用途。請勿對號入座,並以部落格完整脈絡為準。
📬 紀錄主站:全文與所有延伸紀錄收錄於部落格主頁:
👉 https://magicbungalow.blogspot.com

假如我拒絕當豬仔礙到你……

首先,問個簡單的問題:

你怎麼會知道我是誰?

明明是陌生人,
你怎麼會知道我的長相、我的車、我的狗、甚至我的房產?
我沒有參加任何團體,那你是從哪裡知道我的?

當你不僅認出我,還做出了如下動作:
視線攻擊(盯視、瞪視、怒視、斜視、異常注視)
演戲、拍攝、回報、裝無事
通報、盯場、咬耳朵……

你的行為讓我知道「你是誰」。

我隨身帶著攝影機,就是為了保護自己,
抵擋像你這樣成千上萬的壓迫者刻意製造的敵意環境。
我有對你,或任何人做了什麼?
背地裡說了那麼多,何不光明正大說出來?
說不出,就代表沒有正當性。

我拒絕當豬仔。
有人因此不高興,那是價值觀有病。

如果這不是地方亂象,就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如果你看了這篇,覺得「怎麼會有這麼荒謬的事?」
這正是重點。

 

這是以壓迫為手段的騙局與醜聞,
而參與施壓的你,共創了這段歷史。


#拒絕讓台灣成為詐騙島
#
壓力模組觀察
#
你怎麼知道我是誰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頁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誰會每天都這麼剛好?【車壓/跟騷篇】解析 V1.0(持續更新中)

✏️日常裡的不尋常,正在說明什麼?

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怎麼每天出門,總有「剛剛好」的人、車、視線?
後來才懂——有些剛好,是人為安排。

2025 年 月開始記錄,全都是陌生人,主題持續分類/更新中。
車壓/跟騷模組解析 V1.0,位於行為紀錄表格下方。 

※ 為敘事清晰,將此案當事人簡稱為「目標」,以利觀察與紀錄的一致性表述。
※ 此案紀錄已正式呈交中央。 


📊 以下紀錄為目標於公共場域中之親身經歷與觀察,旨在釐清壓力模組之運作邏輯,並記錄其在真實生活中出現的模式。所述事件皆為當時未預知條件下所遭遇之情境,依時間與地點排列,僅針對行為與現象進行描述,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如紀錄中涉及他人行為,皆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並不代表對其身份或動機之推論。


📍【車壓篇】

月騎車路上,後方一輛汽車突然加速,幾乎貼著目標側身駛過。此為本月第二起類似事件,每次都「剛好」從後方加速切近,再迅速駛離。真的只是偶然?目標曾出過一次至今無法解釋的異常車禍,因而特別留意騎車環境與可疑車輛。這次有記下車牌,並打 110 報警。

月下旬,目標的出租廣告加碼釋出贈屋潛力(在公益領域或綠建築相關領域成為台灣之光)。就在此後,日常開始出現各種「剛剛好」的行為。那台白色賓士車停很久,男駕駛在目標牽車經過時,以手遮臉——是怕被認出?還是純粹巧合?不得而知,但壓力從此變得具體,於是開始紀錄,這些行動持續至今。


📅 行為紀錄表格



        6/12 租售廣告續刊,公開部落格


📍【跟騷篇】

跟騷行為未必具明確言語或暴力,往往藉由「剛好出現」、「反覆出現」、「無目的盯視」等方式,造成目標精神壓力。這些紀錄僅作為跟騷模組運作之佐證樣本。

📎 法律提醒:台灣已有《跟蹤騷擾防制法》
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任何持續對特定人為、違反其意願的八種特定行為(包含監視、尾隨、干擾日常生活),若造成當事人心生畏怖、影響其生活、社交或工作,即屬違法,可提出保護令與刑責追究。
👉 若你曾有類似遭遇,請記錄並報警備案。
👉 若你正在被動員或受指使「觀察某人」,請記得:這可能已觸法,而非你以為的「幫忙一下」。


📅 行為紀錄表格

        5/12 發布第三期廣告,可租可售,公益團體有禮


🧩車壓/跟騷模組解析V1.0

 

### 🎯 操作邏輯:

以接近、貼近或突然切入方式造成目標恐懼、壓力,其行為目的不在移動,而在「隨行」,以擾亂目標日常節奏;測試目標反應。

 

### 🧱 典型特徵:

  • 汽車貼身高速逼近快閃
  • 機車密集尾隨
  • 尾隨、貼近、壓迫性掠過,然後閃避離開
  • 出現在多個地點、無正常社交表現
  • 騎車或走路與目標保持異常距離
  • 刻意靠近、近距離停駐、視線壓迫、不自然跟隨
  • 重複出現在目標生活場域(巷口、公園、步道、餐飲店)
  • 變化:目標反制後改騎無牌車、遮臉裝扮、假裝運動/牽狗方式進行
  • 超市、餐飲店貼身壓迫,以臉部侵入製造空間壓迫,造成目標生理不適與心理干擾

 

### 🛡️ 反制建議:

  • 記錄詳情(人身特徵、時間、車牌)
  • 適度提問:「請問,有什麼事嗎?」
  • 報警備案(即使對方已逃離)
  • 若有明顯危險,立即尋求安全場所

 

🔗 相關文章:正義的錯位:當年輕人被派來奪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 延伸導讀:【壓力模組知識庫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為個人於實際生活場域中之觀察、經歷與記錄,旨在反映壓力模組於日常中之運作樣態,並以自我保護與制度參照為目的。文中所述人物幾乎全為陌生人或未具明確身份者,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無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亦無法律指控之意圖。若其中行為者純屬偶遇,或您並非當事人,亦無實際涉入其中,敬請安心,無需對號入座。如需引用本文,請完整保留上下文,避免片段擷取誤導。作者重視台灣社會的多元與自由,期盼透過冷靜記錄,推動對壓迫行為的深層理解與制度反思。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誰會每天都這麼剛好?【不明視線篇】解析 V1.0(持續更新中)

✏️日常裡的不尋常,正在說明什麼?

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
怎麼每天出門,總有「剛剛好」的人、車、視線?
後來才懂——有些剛好,是人為安排。

2025 年 月開始記錄,全都是陌生人,主題持續分類/更新中。
【視線模組解析 V1.0,位於行為紀錄表格下方。 

為敘事清晰,將此案當事人簡稱為「目標」,以利觀察與紀錄的一致性表述。
此案紀錄已正式呈交中央。


📍【不明視線篇】

這些視線,無聲無息。起初以為是巧合,後來學會辨認。這些視線不是偶然,而是來自系統。 

第一次遇到不明視線,是兩年前,當時有名長相清秀的年輕人在此屋門口盯著目標,他一言不發,表情難以形容。因無法理解此人意圖,就沒理他。沒想到 2025 年 3 月開始被大量不明視線盯視,且次數極為密集,密集到目標最後終於瞭解盯視意涵(若讀者無法理解盯視的文化語意,可參考他人跨文化解釋資源)。後記:為什麼在垃圾屋時沒盯,全屋淨空換新屋頂後才開始盯看呢?

被盯視的前提是被識別,目標才剛搬回市區,誰都不認識,為什麼全花蓮都認得目標呢?無論目標戴深色安全帽還是淺色,穿冬衣還是夏衣,長髮還是短髮,都能被一眼認出,甚至連目標的老狗也頻頻被識別,令人錯愕。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個別來看或許沒什麼。但當這些視線出現在每個公園、每次外出、每個擦肩而過的路人時,會變成什麼?以下是未分類的視線紀錄。個別紀錄不見得能當呈堂證供(重複可以),但足以構成環境。

 

📊 以下紀錄為目標於公共場域中之親身經歷與觀察,旨在釐清壓力模組之運作邏輯,並記錄其在真實生活中出現的模式。所述事件皆為當時未預知條件下所遭遇之情境,依時間與地點排列,僅針對行為與現象進行描述,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如紀錄中涉及他人行為,皆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並不代表對其身份或動機之推論。


📅 行為紀錄表格

      2024 耶誕節前,發布第一期出租廣告,聚焦公益團體,盼此屋成為服務社區的公益基地


     3/20 發布第二期出租廣告,新增贈屋潛力(在公益/綠建築相關領域成為台灣之光)

            這期間,被惡瞪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

  

        4/21 開始配戴攝影機自保


          5/12 發布第三期廣告,可租可售,公益團體有禮


         回報目標位置,則蹲其他點的人即可收工


         目標是可即時辨識的標記對象:無論目標穿戴什麼,隨時都可被識別


         這期間,店家變臉是日常


          6/12 租售廣告續刊,公開部落格

  

          六月的盯看無明顯表情,不像四月


🧩視線模組解析 V1.0

 

### 🎯 操作邏輯:

以視線讓目標懷疑自身精神狀態,形成心理壓迫,營造無所遁形的壓力場域,屬於「低干擾、高頻率」的壓力輸出手段。目的是讓目標覺得無處可逃,無須言語。視線不會留下痕跡,但壓力會留下。單點或多點部署人員進行長時間無互動注視,屬於微暴力形式。有些人未參與騷擾行動,但「無視現場異常」的普通人,鞏固目標孤立感。

 

### 🧱 典型特徵:

  • 認出目標,無對話但持續注視
  • 有時近距離直盯,不移開視線
  • 路人間的視線接力(前後左右都有視線接觸)
  • 觀看時間與場域無關(如只看你,不看風景、球賽等)
  • 操作特定情緒(如怒氣、悲情、冷處理),時而友善,讓目標無所適從(Gaslighting)
  • 若被察覺並回盯,會:轉移視線;裝沒事;直接離開

 

### 🛡️ 反制建議:

  • 停下腳步回盯對方,視線穩定冷靜
  • 明確問對方:「請問有什麼事嗎?」
  • 公開記錄與描述此模組,破除沉默


🔗 相關文章:當陌生人一直盯著你
📚 延伸導讀:壓力模組知識庫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為個人於實際生活場域中之觀察、經歷與記錄,旨在反映壓力模組於日常中之運作樣態,並以自我保護與制度參照為目的。文中所述人物幾乎全為陌生人或未具明確身份者,所有敘述均已去識別化處理,無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亦無法律指控之意圖。若其中行為者純屬偶遇,或您並非當事人,亦無實際涉入其中,敬請安心,無需對號入座。如需引用本文,請完整保留上下文,避免片段擷取誤導。作者重視台灣社會的多元與自由,期盼透過冷靜記錄,推動對壓迫行為的深層理解與制度反思。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所遭遇的系統性壓迫。 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 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