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壓力模組是什麼?壓迫不是巧合,而是劇本

你可能覺得荒唐:怎麼可能每天出門都遇上同類型的人?

在經歷一次次「路過的盯視、無聲的靠近」後,有些人會開始懷疑:這些事真的只是巧合嗎?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不是誰對你有敵意,而是整套劇本啟動了。」

這個劇本,就是這裡稱之為「壓力模組」的東西。


🎭 一、壓力模組不是單一個人,而是集體結構

「模組」是方便了解的概念,指的是一組角色分工、目標一致的集體操作。

就像一齣舞台劇,有不同的職位與任務,每個人負責一項任務,共同構成壓力與操控的系統。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社會心理現象的再現。效果來自一個前提:「這整齣戲,每個人都只演一點點,就不覺得自己有責任。」


🧩 二、壓力模組的啟動方式

壓力模組會因「內部劇本設定」而啟動行動,例如:

  • 「這個人沒資格住這裡」
  • 「他欺負了誰」
  • 「他不給面子」
  • 「我們要幫某某某討回公道」

這些敘事並不需要真相,只要故事夠動人、角色夠悲情、敵人夠可恨。

一旦設定好,就能動員不同層次的參與者「盡一份力」,也能讓旁觀者裝作沒看到。


🧠 三、壓力模組的功能與操控邏輯

壓力模組的功能,只有一個:壓迫你

不一定打你、告你、搶你,但會讓你疲憊、懷疑自己、與世界脫節,最終放棄反抗。

這種壓迫可能來自:


🚪 四、如何拆解壓力模組

壓力模組不是無敵的。

壓力模組的破口是:「當你開始紀錄,劇本就開始瓦解。」

當你說出來,甚至公開寫下,壓力模組將無法再「一律裝沒事」。他們會開始出現破綻,有人退場,有人慌張,有人重啟劇本。

你重新掌握主控權,你是主體,而非角色。


🧭 五、為什麼「壓力模組」這個詞重要?

因為可以讓你明白:

你不是在跟某個鄰居吵架,不是單純遇到一個壞人,不是過度敏感。

你所經歷的,是制度性壓力的地方版本,是微型集體操控的實驗場。

了解「壓力模組」,不是為了仇恨任何人,而是為了讓真正的壓迫失效


📌 結語

了解壓力模組,是走出壓迫的第一步。
讓你可以回到自己的主體位置,拿回人生主控權。


搭配閱讀👉壓力模組分類筆記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本文為個人經驗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與創作說明請見本站首頁。

【壓力模組分類筆記 V1.0】

📘 系統性壓迫的行動模組與反制思路

當你發現自己長期遭受陌生人注視、被冒名詮釋、被預設立場對待,甚至連出門時間都有人配合,那就不是偶然,而是模組化行動。本篇記錄並分析各種常見壓力模組的邏輯與特徵,協助目標建立辨識力、反制策略及語言主體性。


壓力模組間常交錯出現,非單一獨立運作


📌補充說明

  • 此分類筆記將隨時更新,每一壓力模組都來自真實觀察,無誇飾也無虛構。

  • 壓力模組不是學術分類,而是屋主親身遭遇與語言整理的歸納結果。

  • 歡迎引用、擴充,請註明來源;若你有類似經驗,請記得:你不是孤單的。


📍 本篇屬於【壓力模組知識庫】系列,並搭配以下文章一同閱讀:


✍️ 屋主持續紀錄中,若你也想寫下自己的版本,請記得——
你擁有話語權,也有拒絕被寫劇本的權利。


搭配閱讀👉壓力模組是什麼?壓迫不是巧合,而是劇本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本文為個人經驗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與創作說明請見本站首頁。


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

汙名化操作:剝奪目標話語權,使目標成為話題

不是所有壓迫都靠暴力,有些壓迫靠說故事。
汙名化不只是誤解,而是持續的語言暴力,會剝奪目標話語權以及被傾聽的可能。

這場攻擊從目標發布公益出租廣告後迅速白熱化,沒人對目標動手(兩次差點被車撞算嗎?秀肌肉次數還蠻多的),但整座城市對目標說了「一個故事」。

想像一下,你不久前才搬回市區,誰都不認識,不喜交際,深居簡出。
有天出門,發現無論到哪裡,全市陌生騎士看到你就操作手機。

你很困惑:
1)他們為什麼會認得你?
2)為什麼看到你就操作手機?

不僅如此,連你的狗也被陌生人認出。你遛狗的時間,常常有人在公園等著,陪你們走,還會近距離拍你的照片,查看你的眼神、表情。後來,路人/運動者也加入注視行列,商家集體變臉!你只要出門,就會被跟騷、監看、注視。

此外,剛上課的運動教練,課堂上突然說些沒頭沒尾的話;住處管委會散會前特別點名;牙醫修養好點,從熱情到冷淡;雨天(戴安全帽沒被認出)提前預約,隔天陌生美髮師臉色難看(何不直接拒絕?),藥水濺到目標臉上,後來整頭漸漸變蔗渣。買個便當,兩名收銀小姐還會演戲嫌屋況;還有律師、醫護、影印店……,故事多到講不完。個資、職業倫理?

簡言之,一個安靜的人,竟然能在短時間內被全花蓮認出,且似乎人人都對「你的事一清二楚」,無需核實。不只實體,線上亦同,私人領域 360 度遭到侵犯,其中包括本應保護你的人。

到底是有多深的仇恨,才能讓無數的人如此全力攻擊單一個體?還是只是方便劇本?

 

📍【汙名是怎麼開始的】

在任何結構性壓迫曝光之前,輿論戰早已悄悄展開。為了轉移焦點、模糊責任、塑造印象,一場「說故事的競賽」會被開啟。

現在回想,早在三年前,在偏僻住處就遇過幾次驚人服務!
後來才知道,都跟此案脫不了關係。

六月初到美崙山散步,有人竟然回頭五次!
路人交頭接耳是日常,獨行者不友善注視率曾高達八成。
連日常採買都受影響,關於目標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只有目標自己不知道。

目標什麼也沒說,但劇本早已寫好。
汙名,是集體不需要證據的審判。
只要有夠多的人「覺得你是那種人」就能運作。

📍【怎麼擴散的】

  • 用語氣、用視線、用缺席、用交換情報的眼神
  • 被排擠的不是行為,是存在本身

📍【誰參與其中】

  • 是「每個知道你名字/照片//車牌/住址/房產……的普通人」(個資?)
  • 包含你原以為「無涉此事」的對象:商家、醫療系統、社區裡的眼神

📍【這種劇本怎麼形成】

  • 參與者未必是惡人,只是太習慣「有默契」
  • 有時這種默契比事實更重要,因為能讓人覺得自己「站對邊」

📍【怎麼反制】

  • 你不需要證明自己是好人,而是靠紀錄、邏輯及節奏。這是為了重新取回話語權與主控權。
  • 只需對事不對人,說明壓迫模式:發生了什麼,然後活得清楚
  • 強調傷痛不能成為施壓的藉口
可公開提問(部落格、租售廣告、Medium),有問必答。


 

👉更多完整脈絡請見主文: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操控集體輿論的經典劇本解析

  1. 第一階段:編造「壞人敘事」
    建立某人是「沒同理心」、「欺壓弱勢」、「自己活該」的形象,並以斷章取義的話語、照片或人設包裝成「大壞蛋」。
  2. 第二階段:轉移情緒焦點
    以「誰誰誰好可憐」等語言轉移焦點,讓原本的暴力行為合理化,讓施壓方變成「受害者」。
  3. 第三階段:模糊邊界、稀釋真相
    以「那不過是誤會」、「他自己也有問題」來稀釋暴力行為與集體責任,把系統性施壓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小誤會」。
  4. 第四階段:輿論圍攻反制者
    對反制者貼標籤:「難搞」、「危險人物」、「偏激」、「愛出風頭」、「歧視我們」……強化污名、切斷支持。
  5. 第五階段:以公義之名行維穩之實
    「為了大家好」、「不要鬧大」、「別抹黑我們這裡」等話術出現,進一步迫使目標沉默或退讓。

 

🎯預防操弄

·         留意是否只聽到單邊說法。

·         如果有人說「他是壞人、他歧視我們」,請問「他到底說了什麼?」

·         如果有誰不斷強調傷痛,卻拒絕承擔行為後果,那是情緒勒索。

·         如果無法忍受不同觀點,那不是多元社會,是集體控制。

 

捲入這場社會劇場,並非屋主的選擇。面對長期壓迫與流言操作,屋主選擇留下紀錄——不對號入座,也不主動指控。

若有質疑,請公開提問,有問必答。
但匿名試探與片面敘事,恕不回應:
因為不願面對事實的質疑,本身就不值得對話。

在系統性壓迫之下,寫下自己的版本,就是重新取回主控權的方式。

 

延伸閱讀:〈正義的錯位〉、〈走出片場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備註聲明:本文為觀察性紀錄,所提內容並不針對特定群體或個人。若您並非當事人,無需對號入座。若需引述請尊重脈絡,勿擷取片段誤用。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當陌生人一直盯著你

👁‍🗨 這是一種無聲但清晰的對話:
「如果你要演,那就讓你知道我在看。」


當陌生人一直盯著你,你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
「我做錯什麼了嗎?」
但真正該問的是:
「這個注視行為,正常嗎?」

正常人會怎麼做?
如果你只是路人,會長時間盯著陌生人看嗎?
如果你正在等垃圾車、排隊買飲料、牽著狗經過,
刻意轉頭、定格不動、回頭再盯對方嗎?

不會。
因為那不是正常社會的互動邏輯


📍 所以,不必懷疑自己。
📍 要讓對方意識到——他在做的事「不正常」。

若對方持續注視你,你可以——

  • 停下腳步回盯,堅定但冷靜

  • 語氣平穩地問:「請問有什麼事嗎?」

  • 保持距離,紀錄對方特徵/車牌

記得:你不是在挑釁,而是在保護自己
這不是對峙,而是破除壓力模組的第一步

👁‍🗨 注視,本身就是一種壓迫、微暴力。

若持續發生,你可以——也應該——反制。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歡迎分享。

※ 本文為個人經驗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與創作說明請見本站首頁


紀錄的力量:獻給那些說不清的日子

在有些情況下,證據永遠不會自己出現。

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卻無法講清楚。這不代表你虛構,而是你正面對結構性模糊與多點式壓力。

此時「紀錄」就是你唯一能做的事。


一、為什麼要紀錄?

因為真相不會自己被看見。
而對於一些難以界定的經歷——跟騷、監看、暗示、壓迫——其真實感往往不是來自單一事件,而是持續出現的模式與累積的次數。這些都必須透過紀錄,才能還原

開始紀錄後,你會發現:

  • 有些行為雖微小,卻一再出現在特定時間與位置
  • 有些「陌生人」,其實早已熟悉你的動線與反應
  • 有些「偶發」事件,其實構成了模組式壓力,設計精巧。

二、怎麼開始?

不用一開始就完美。此案目標最早的日誌只有幾行。

最初可能只是:

「機車男看到目標,停車操作手機」

只要記下來,就有機會在未來連成線。

隨著時間推進,你可以逐漸補足以下項目:

  • 時間地點,有拍照/影片更佳(越具體越好)
  • 人物外觀與行為(不需猜測動機,只記描述)
  • 你的感受與反應(是否撤退、對話內容)
  • 是否出現「前後呼應」的情境(同樣類型行為是否重現)

這些日誌未必公開,但會成為你在陳情、敘事、自保時最穩固的防護。


三、這樣的紀錄,能改變什麼?

  • 對自己:你會知道自己沒有瘋,你在建立真相敘述體系。
  • 對未來相關方:不管是律師、記者、志工,還是研究者,他們可以透過日誌瞭解脈絡,分辨出「不是偶然」的模式。
  • 對壓迫者:即使從未言明目的,也無法否認紀錄。

紀錄無法立刻改變現況,卻是反制的開端。
當制度缺席、大眾冷漠、語言無效時,紀錄是你手中最終關鍵鑰匙。


四、結語

如果你正在經歷那些難以說清的日子,請不要急著對世界解釋。
先記下來。

你不需要一次講完,也不需要別人立刻相信。
紀錄是寫給未來的自己,寫給那些能懂的盟友,寫給歷史。

當這一切終將被揭露,你會知道:你早已準備好證明——你不是在「感覺」,你曾經經歷過,而且留下了痕跡。

 

沉默也是語言;而紀錄,讓沉默有了內容。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本篇為語言紀錄相關文章,後續將收錄於知識庫【語言與紀錄】專區。


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

正義的錯位:當年輕人被派來奪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在這場沒有說明、沒有對話的壓迫中,
有人被默許代表正義,有人被默默錯放為壞人。

.....

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很可能是青壯年),不太自然地尾隨一名機車騎士(可能載著狗),也許你會以為,那是什麼「可疑份子」、「潛在犯罪」。
但他們多半不是壞人。他們是——被告知那個機車騎士是壞人的那種人。

可能有人告訴他們:
「那個人搶走了原本屬於我們的房子。」
「那個人是來炒房的。」
「那個人又不住那,裝什麼公益。」

這種語言,說多了,就成了一種正義。
而人一旦相信自己在執行正義,就很難再停手。

但事實是:那個人只是買下一間無人住的垃圾屋、清出裡面的垃圾、換新屋頂、想改造成綠色空間的人。
然後,那個屋主成了故事裡的反派。

那個屋主觀察著尾隨者,像是觀察社會病症的外在徵兆:
這些人可能正被推往錯誤的方向,以為自己在「守護居住正義」,但他們真正參與的,其實是以壓迫為工具的騙局。

如果真的想要這間房子,有三種方式:

  1. 買下來,價格相對便宜;
  2. 租下來,認真做公益、為台灣爭光——那個屋主會把房子送你;
  3. 想騙走?那得真有本事,因為那個屋主,討厭騙子。

這不是挑釁,這是公開說清楚的方式。
你可以不喜歡那個
屋主,但別用錯了正義。


#
拒絕讓台灣成為詐騙島

 

想了解此案完整背景,請見本站第一篇:〈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
📌 本文也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免責聲明:
本文為個人真實經歷紀錄,非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請勿對號入座。所涉地點及情節皆已去識別化,僅為呈現社會現象與紀錄當事人經驗,無法律指控或商業用途。

2025年6月9日星期一

走出片場:當城市成為社會劇場

你不是瘋了,只是身處劇本裡;寫給所有無故成為「壞人」的目標


當劇本寫好了,角色也安排好了,群體就會自動啟動。
若你感覺每天的生活都被監看、設局、操控,卻又無法說清楚哪裡怪……也許,是你走進了片場。
這篇是寫給「目標」的短文,也寫給所有在社會劇場中醒著的人。


你不是演員,但劇本早已為你寫好。
你不是壞人,卻從第一幕開始就被群眾敵視。

你以為自己只是回收近市區的破屋——
但其實,你可能早已被安上「絕對反派」的角色:
自私屋主、奪產富人、冷血外來者、缺德大壞蛋。

你沒有台詞,但【關於你的故事】無人不知,除了你自己。
你沒有登台,卻在聚光燈下。
甚至連你的沉默、你的小動作,你的狗,也一一套進了劇情框架。

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劇組太熱衷於編劇。
不是你不合群,而是此劇需要一個壞人,才能證明其他人「善良」。

你開始困惑:為什麼走到哪裡,都有人注視?

因為你走進了片場
這裡不是正常社會的邏輯,
這裡的運作方式叫做「劇情優先、事實靠邊」。


🧩 正常社會的邏輯 vs. 異常劇本的邏輯:

在正常社會中,
如果你合法買屋,合法釋出,
別人若想使用,就應該來買或租。

但在異常的劇本裡,
他們不說
不租、不買,
而是選擇不斷製造驚嚇、壓迫……
他們每天出現,每天演,每天拉群眾入戲。
於是,壓迫變成了「默契」,霸凌就成為「共識」。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那個劇本就奏效了。


你唯一該做的事:不是對抗所有演員,而是走出片場。
因為一旦你清醒,他們就得面對沒有觀眾的演出。


有時其他人只是圍觀,有時是旁白、臨演,甚至成了主角。
當社會成了劇場,每個人都可能被劇本牽動,但——
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任人擺布

 在人人都照劇本行動的城市,要走出片場,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而是對真相的執著。


💡P.S.

此案令人驚覺——原來此地是一座龐大的社會劇場。
劇本從何而來,未必人人清楚;但角色,仍一一登場。
所以留下這些紀錄,為的是讓未來的人,有機會看懂這齣戲的底稿。


📎 延伸閱讀|主文篇
👉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的系統性壓迫(主文)

🧭 本文也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免責聲明:
本文為個人真實經歷與觀察之記錄,非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請勿對號入座。文中地點皆為化名,僅供呈現現象與社會觀察使用。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所遭遇的系統性壓迫。 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 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