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壓迫都靠暴力,有些壓迫靠說故事。
汙名化不只是誤解,而是持續的語言暴力,會剝奪目標話語權以及被傾聽的可能。
這場攻擊從目標發布公益出租廣告後迅速白熱化,沒人對目標動手(兩次差點被車撞算嗎?秀肌肉次數還蠻多的),但整座城市對目標說了「一個故事」。
想像一下,你不久前才搬回市區,誰都不認識,不喜交際,深居簡出。
有天出門,發現無論到哪裡,全市陌生騎士看到你就操作手機。
你很困惑:
1)他們為什麼會認得你?
2)為什麼看到你就操作手機?
不僅如此,連你的狗也被陌生人認出。你遛狗的時間,常常有人在公園等著,陪你們走,還會近距離拍你的照片,查看你的眼神、表情。後來,路人/運動者也加入注視行列,商家集體變臉!你只要出門,就會被跟騷、監看、注視。
此外,剛上課的運動教練,課堂上突然說些沒頭沒尾的話;住處管委會散會前特別點名;牙醫修養好點,從熱情到冷淡;雨天(戴安全帽沒被認出)提前預約,隔天陌生美髮師臉色難看(何不直接拒絕?),藥水濺到目標臉上,後來整頭漸漸變蔗渣。買個便當,兩名收銀小姐還會演戲嫌屋況;還有律師、醫護、影印店……,故事多到講不完。個資、職業倫理?
簡言之,一個安靜的人,竟然能在短時間內被全花蓮認出,且似乎人人都對「你的事一清二楚」,無需核實。不只實體,線上亦同,私人領域
360 度遭到侵犯,其中包括本應保護你的人。
到底是有多深的仇恨,才能讓無數的人如此全力攻擊單一個體?還是只是方便劇本?
📍【汙名是怎麼開始的】
在任何結構性壓迫曝光之前,輿論戰早已悄悄展開。為了轉移焦點、模糊責任、塑造印象,一場「說故事的競賽」會被開啟。
現在回想,早在三年前,在偏僻住處就遇過幾次驚人服務!
後來才知道,都跟此案脫不了關係。
六月初到美崙山散步,有人竟然回頭五次!
路人交頭接耳是日常,獨行者不友善注視率曾高達八成。
連日常採買都受影響,關於目標的故事一定非常精彩。只有目標自己不知道。
目標什麼也沒說,但劇本早已寫好。
汙名,是集體不需要證據的審判。
只要有夠多的人「覺得你是那種人」就能運作。
📍【怎麼擴散的】
- 用語氣、用視線、用缺席、用交換情報的眼神
- 被排擠的不是行為,是存在本身
📍【誰參與其中】
- 是「每個知道你名字/照片/狗/車牌/住址/房產……的普通人」(個資?)
- 包含你原以為「無涉此事」的對象:商家、醫療系統、社區裡的眼神
📍【這種劇本怎麼形成】
- 參與者未必是惡人,只是太習慣「有默契」
- 有時這種默契比事實更重要,因為能讓人覺得自己「站對邊」
📍【怎麼反制】
- 你不需要證明自己是好人,而是靠紀錄、邏輯及節奏。這是為了重新取回話語權與主控權。
- 只需對事不對人,說明壓迫模式:發生了什麼,然後活得清楚
- 強調傷痛不能成為施壓的藉口
 |
可公開提問(部落格、租售廣告、Medium),有問必答。 |
👉更多完整脈絡請見主文: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操控集體輿論的經典劇本解析
- 第一階段:編造「壞人敘事」
建立某人是「沒同理心」、「欺壓弱勢」、「自己活該」的形象,並以斷章取義的話語、照片或人設包裝成「大壞蛋」。
- 第二階段:轉移情緒焦點
以「誰誰誰好可憐」等語言轉移焦點,讓原本的暴力行為合理化,讓施壓方變成「受害者」。
- 第三階段:模糊邊界、稀釋真相
以「那不過是誤會」、「他自己也有問題」來稀釋暴力行為與集體責任,把系統性施壓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小誤會」。
- 第四階段:輿論圍攻反制者
對反制者貼標籤:「難搞」、「危險人物」、「偏激」、「愛出風頭」、「歧視我們」……強化污名、切斷支持。
- 第五階段:以公義之名行維穩之實
「為了大家好」、「不要鬧大」、「別抹黑我們這裡」等話術出現,進一步迫使目標沉默或退讓。
🎯預防操弄
·
留意是否只聽到單邊說法。
·
如果有人說「他是壞人、他歧視我們」,請問「他到底說了什麼?」
·
如果有誰不斷強調傷痛,卻拒絕承擔行為後果,那是情緒勒索。
·
如果無法忍受不同觀點,那不是多元社會,是集體控制。
捲入這場社會劇場,並非屋主的選擇。面對長期壓迫與流言操作,屋主選擇留下紀錄——不對號入座,也不主動指控。
若有質疑,請公開提問,有問必答。
但匿名試探與片面敘事,恕不回應:
因為不願面對事實的質疑,本身就不值得對話。
在系統性壓迫之下,寫下自己的版本,就是重新取回主控權的方式。
延伸閱讀:〈正義的錯位〉、〈走出片場〉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備註聲明:本文為觀察性紀錄,所提內容並不針對特定群體或個人。若您並非當事人,無需對號入座。若需引述請尊重脈絡,勿擷取片段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