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紀錄的力量:獻給那些說不清的日子

在有些情況下,證據永遠不會自己出現。

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卻無法講清楚。這不代表你虛構,而是你正面對結構性模糊與多點式壓力。

此時「紀錄」就是你唯一能做的事。


一、為什麼要紀錄?

因為真相不會自己被看見。
而對於一些難以界定的經歷——跟騷、監看、暗示、壓迫——其真實感往往不是來自單一事件,而是持續出現的模式與累積的次數。這些都必須透過紀錄,才能還原

開始紀錄後,你會發現:

  • 有些行為雖微小,卻一再出現在特定時間與位置
  • 有些「陌生人」,其實早已熟悉你的動線與反應
  • 有些「偶發」事件,其實構成了模組式壓力,設計精巧。

二、怎麼開始?

不用一開始就完美。此案目標最早的日誌只有幾行。

最初可能只是:

「機車男看到目標,停車操作手機」

只要記下來,就有機會在未來連成線。

隨著時間推進,你可以逐漸補足以下項目:

  • 時間地點,有拍照/影片更佳(越具體越好)
  • 人物外觀與行為(不需猜測動機,只記描述)
  • 你的感受與反應(是否撤退、對話內容)
  • 是否出現「前後呼應」的情境(同樣類型行為是否重現)

這些日誌未必公開,但會成為你在陳情、敘事、自保時最穩固的防護。


三、這樣的紀錄,能改變什麼?

  • 對自己:你會知道自己沒有瘋,你在建立真相敘述體系。
  • 對未來相關方:不管是律師、記者、志工,還是研究者,他們可以透過日誌瞭解脈絡,分辨出「不是偶然」的模式。
  • 對壓迫者:即使從未言明目的,也無法否認紀錄。

紀錄無法立刻改變現況,卻是反制的開端。
當制度缺席、大眾冷漠、語言無效時,紀錄是你手中最終關鍵鑰匙。


四、結語

如果你正在經歷那些難以說清的日子,請不要急著對世界解釋。
先記下來。

你不需要一次講完,也不需要別人立刻相信。
紀錄是寫給未來的自己,寫給那些能懂的盟友,寫給歷史。

當這一切終將被揭露,你會知道:你早已準備好證明——你不是在「感覺」,你曾經經歷過,而且留下了痕跡。

 

沉默也是語言;而紀錄,讓沉默有了內容。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 本篇為語言紀錄相關文章,後續將收錄於知識庫【語言與紀錄】專區。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所遭遇的系統性壓迫。 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 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