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騷擾即成功:系統性壓迫的低成本策略

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II. 施壓劇組的運作邏輯|常見操作手法


一、定義

「騷擾即成功」是系統性壓迫常用的策略。與其追求直接傷害或奪取,加害群體更常選擇低成本的反覆干擾——只要讓目標感到:

  • 日常行為被打斷
  • 情緒持續受擾
  • 注意力被迫分散
  • 難以判斷「是偶然還是針對」

這種「不斷製造雜訊」的過程,本身就被視為「戰果」。


二、運作邏輯

  1. 低風險:不像直接攻擊或侵害,騷擾通常難以舉證,更難訴諸法律。
  2. 高頻率:每天一點點,累積成壓力山。
  3. 可替代性:誰都能隨時加入演出,沒有「核心執行者」就不怕斷線。
  4. 心理戰:讓目標覺得「無處可逃、永遠有人盯」。

三、常見形式

  • 空間干擾:佔道、逼近、突然出現。
  • 聲音干擾:大聲引擎、突如其來的聲響。
  • 視覺干擾:刻意的凝視、拍攝、圍繞(如裝置藝術拍照男)。
  • 時間干擾:拖延、反覆詢問、使目標在小事上耗時。


四、對被害人的影響

  • 心理耗損:即便沒有直接衝突,也被迫持續警戒。
  • 注意力被奪:難以專注在生活或工作。
  • 孤立感強化:周遭人若視而不見,會加重「只有我覺得不對」的錯覺。
  • 累積性後果:久而久之,比一次性衝突更難承受。

五、回應策略

  • 紀錄優先:不用急著反應,持續累積照片、影片、文字紀錄。
  • 去責任化表述:公開分享時,不預設動機,只描述現象。
  • 降低注意力投資:不要每次都「被迫看完戲」,遇到重複騷擾可選擇忽視或快速離開,避免讓他們得到情緒回饋。
  • 轉換出口:把這些日常「小騷擾」轉化為知識庫條目或「昨日劇場」,讓加害方的成本變成公開證據。

六、結論

「騷擾即成功」之所以危險,不在於一次的大小,而在於其結構化、持續性。對加害方而言,只要讓目標日常失衡,他們就覺得贏了。對被害人而言,唯有紀錄、揭露、分析,才能把這種「隱形成功」重新定義成「公開失敗」。


 推薦延伸閱讀: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頁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遭遇的系統性壓迫。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更是一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