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II. 施壓劇組的運作邏輯|常見操作手法
一、定義
「騷擾即成功」是系統性壓迫常用的策略。與其追求直接傷害或奪取,加害群體更常選擇低成本的反覆干擾——只要讓目標感到:
- 日常行為被打斷
- 情緒持續受擾
- 注意力被迫分散
- 難以判斷「是偶然還是針對」
這種「不斷製造雜訊」的過程,本身就被視為「戰果」。
二、運作邏輯
- 低風險:不像直接攻擊或侵害,騷擾通常難以舉證,更難訴諸法律。
- 高頻率:每天一點點,累積成壓力山。
- 可替代性:誰都能隨時加入演出,沒有「核心執行者」就不怕斷線。
- 心理戰:讓目標覺得「無處可逃、永遠有人盯」。
三、常見形式
- 空間干擾:佔道、逼近、突然出現。
- 聲音干擾:大聲引擎、突如其來的聲響。
- 視覺干擾:刻意的凝視、拍攝、圍繞(如裝置藝術拍照男)。
- 時間干擾:拖延、反覆詢問、使目標在小事上耗時。
四、對被害人的影響
- 心理耗損:即便沒有直接衝突,也被迫持續警戒。
- 注意力被奪:難以專注在生活或工作。
- 孤立感強化:周遭人若視而不見,會加重「只有我覺得不對」的錯覺。
- 累積性後果:久而久之,比一次性衝突更難承受。
五、回應策略
- 紀錄優先:不用急著反應,持續累積照片、影片、文字紀錄。
- 去責任化表述:公開分享時,不預設動機,只描述現象。
- 降低注意力投資:不要每次都「被迫看完戲」,遇到重複騷擾可選擇忽視或快速離開,避免讓他們得到情緒回饋。
- 轉換出口:把這些日常「小騷擾」轉化為知識庫條目或「昨日劇場」,讓加害方的成本變成公開證據。
六、結論
「騷擾即成功」之所以危險,不在於一次的大小,而在於其結構化、持續性。對加害方而言,只要讓目標日常失衡,他們就覺得贏了。對被害人而言,唯有紀錄、揭露、分析,才能把這種「隱形成功」重新定義成「公開失敗」。
⬛ 推薦延伸閱讀:【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