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安全結界:面對施壓劇組的防禦建構指南|開放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

適用於遭遇系統性壓迫與群體監控的目標個體

當你感覺每天出門都「剛剛好」有人盯你、演戲給你看,甚至在私領域也不斷被監看與評價,問題也許不在於你,你遭遇的可能是一套已系統化的壓迫劇場。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空間、資訊及心理的侵入。
本篇提供的是「自我結界指南」,結界並非對抗或戰鬥,而是拒絕被吸入對方劇場,協助目標穩住主體、減少風險、保有自由。


📍一、實體結界(空間與行為)

作法:隱蔽型攝影機
說明:自保用途,非為對他人威脅,而是為自身存證。常讓施壓劇組「不好下手」。

作法:微遮擋裝置
說明:如陽台遮簾、綠牆、門口小植物架,減少遠距識別。

作法:行動路線彈性
說明:生活動線不固定,有助於打亂對方預判。

作法:資訊斷鏈
說明:不將所有社群帳號、簡訊、手機及居住地綁定,避免大數據拼圖。


📍二、敘事結界(語言與紀錄)

作法:寫下來
說明:即使只寫給自己,寫下就有了主體。施壓劇組最怕的,就是無法操控的記錄者。

作法:發布聲明或文章
說明:不需要喊冤,只要冷靜寫事實、說清邊界。

作法:拒絕情緒交換
說明:不與陌生人起衝突、不討論、不掉入「你有問題」的陷阱。這是結界的語言。

作法:對施壓劇組發問,而非解釋
說明:例如:「你怎麼知道我是誰?」、「我什麼時候欠過你?」、「你是在執行誰交代的任務?」。發問是反彈敘事,把壓力回彈給對方。請視安全情境使用。

 


📍三、心理結界(主體穩定)

作法:記住你不是那個被汙名化的人
說明:施壓劇組塑造一面扭曲的鏡子,企圖讓目標以為那是「現實」。施壓劇組不是鏡子。目標的任務是穩住自己,別進入劇組的鏡中世界。

作法:設定書寫節奏,不必天天寫
說明:施壓劇組依靠持續輸出壓力,但目標只需穩定書寫/發聲即可反制。

作法:小而確定的生活自由
說明:例如選擇去哪裡、何時遛狗,都是拿回主控權的行動。

作法:不被討好操作綁架
說明:施壓劇組的友善、讓利、邀約,多是預期讓渡的鋪陳。記住:目標無義務回報這些「交易式友善」。

 


📍四、集體結界(知識庫與象徵力量)

作法:建立或參與公開知識庫
說明:如建立【系統性壓迫知識庫】,即使日後不再書寫,也能為其他「說不清卻受害」者提供語言支援。這是結界的擴張型態。

作法:使用結界語言與主體敘事
說明:例如:「這是我合法擁有的空間,請勿騷擾。」保持冷靜、清晰,不需情緒字眼,只需明確邊界。

作法:選擇退出、轉場或反制
說明:所有策略以自身安全為首。結界不是對抗,而是避免被淹沒。

 


📍五、給施壓劇組的鏡面語言:

「我知道你認得我,我也知道你不該認得我。」
「如果說不出為何針對我,就是沒正當性。」
「我拒絕當豬仔,拒絕讓台灣成為詐騙島。」
「這些壓迫行動不是巧合,而是佈署。你的行為揭露了『你是誰』。」


🔚 結語:

目標的力量:主體意識+冷靜記錄。
施壓劇組可以複製行為,卻無法複製你的主體意識。
施壓劇組可以動員成千上萬人,但只要目標不崩潰、不退讓、不合作,
這壓迫劇場就演不下去。

這份指南寫給未來所有遇上系統性壓迫的人,你並不孤單。
真正民主文明的社會,無需演戲。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頁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遭遇的系統性壓迫。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更是一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