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我們與開放型詐騙園區的距離:施壓劇組的全球化擴張

當你在自家門前感到陌生的視線,或在街區感覺無形壓力時,你是否想過,這不只是個人錯覺,而是整個社會劇場的運作結果?

一、從封閉到開放:施壓劇組的全球化趨勢

想到「詐騙園區」,大多數人會想到高牆內的非法營區、暴力看守及人身監禁。但在自由社會:你的住家、街區,甚至整座城市,變成「開放型詐騙園區」?

這絕非虛構,此案屋主正在經歷的,正是這樣的全球化趨勢下的新型態壓迫。

  • 封閉型壓迫(傳統模式)
    • 實體隔離(高牆、門禁)
    • 暴力控制(打罵、監禁)
    • 對財產與人身的直接剝奪
  • 開放型壓迫(全球新興模式)
    • 公共空間即壓迫場域
    • 靠默契動員與心理操控達成控制
    • 對合法個體進行長期精神消耗與財產掠奪

開放型壓迫正在全球蔓延,因為幾乎可以避開法律風險,只需群體默契與在地文化即可完成。

二、驅動全球化的三大因素

1. 結構套利:跨境共犯體系

系統化的壓迫手法透過資訊與人脈網絡在各地散播,成為鬆散但有效的壓迫結構。不同地方的操控者,只需「拿來用」即可。

2. 敘事為王:包裝成公義與正義

施壓劇組學會了包裝——從明目張膽的威脅,轉向「公義」、「替社區維護秩序」、「替天行道」。當行動擁有了敘事正當性,群體就樂於參與。

3. 操控工具平民化:科技與默契讓人人可以是壓迫者

現代社會中,操控個體的手段比以往更加廉價與普及——只需視線、手機、散步、物件擺設,人人可加入劇場,無需自認是加害者。

三、施壓劇組得以橫行的在地條件:社會默契如何為壓迫提供溫床?

本文關注的不是個別居民的行為,而是探討在特定社會條件與默契型文化下,壓迫行動為何得以被默許、放大,甚至制度化。這些條件未必是由誰刻意設計,而是結構性地使某些集體行為容易發生,卻不易被質疑。

舉例來說,當地區存在高比例的人際熟識網絡、長期地緣信任、內外人界線強烈時,「他不是我們的人」這種說法,可能無需證據就能合理化排擠行為。一旦再搭配模糊的負面敘事與缺乏反思的群體動員,劇組成員便能「自然地」進行尾隨、視線監控、空間干擾等行動,卻仍自認為是「維護公共安全」、「捍衛地方利益」。

這些不是特定個人的問題,也不代表所有在地人知情或參與,而是指出群體協作可能如何在特定文化與社會心理機制下發生。正因為此,施壓劇組壓迫往往無法透過單一事件判斷,而需放在整體脈絡下來瞭解。

再次強調,本文尊重所有未涉入其中的在地居民,亦無意將任何地區或社群進行泛化描繪。之所以提出這些條件,只是希望社會對施壓劇組的運作有更深刻的暸解與預警能力,也讓未來遭遇類似情境的個人知道:你沒有瘋,你只是走進了被默許施壓的空間。

四、為何開放型壓迫更難察覺?

與傳統的封閉型暴力不同,開放型壓迫沒有高牆與鐵門,只有日復一日的視線、氣場、排斥、物件變動。讓目標長期自我懷疑,失去判斷能力及行動自由。開放型壓迫不是用來囚禁肉身,而是俘虜心智。

五、國際如何應對類似行為?

  • 日本:針對集體霸凌行為已有明確法規與社會輿論遏止。
  • 歐盟:近年開始提出「反心理操控」立法建議。
  • 台灣:此類「非典型壓力犯罪」仍處於法律空白與社會理解的邊緣。

六、結語

此案屋主正在經歷的,並非單一地方怪事,而是全球「開放型系統性壓迫」擴張中的一環。此案記錄,對未來所有可能遭遇類似情境的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參考。這不是單一個案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當實體空間是開放的,壓迫行動卻封閉,這就是現代最隱蔽、最有效的操控手法。而公開,是目標最強的防禦。唯有讓這類經驗被看見、被記錄,未來社會才能從壓迫劇場中甦醒。

 


📌 免責聲明:本文為個人真實經歷與觀察所得之紀錄,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壓迫現象與社會操作邏輯,並非針對任何特定個人、團體或組織,亦無意構成法律指控。文中使用之詞彙與比喻,如「壓迫劇場」、「開放型詐騙園區」等,均為概念性描述,用以分析現象之運作機制,無涉具體指涉。文中情節皆已進行去識別化處理,若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若您並非此案相關當事人,敬請安心,無需對號入座。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遭遇的系統性壓迫。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更是一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