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變成劇場,布景就成了壓力源──揭露施壓劇組如何用最低成本、最高密度壓迫目標。
當你懷疑:「為什麼連年長者也像在施壓?」
別懷疑 — — 你沒有想太多。這不是自然聚集,而是有組織、有默契的「劇場布景」。這些人是布景,免對話、免動作,只需出現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就足以讓目標感受到壓力。
這,就是施壓劇組的操作術。
一、為何能動員這麼多人?
施壓劇組不是黑幫,也不是官方組織,而是依賴人海戰術+默契動員:
- 「對目標可以這樣」的默契
內部敘事將監看、擋路、敵視包裝成「為社區好」、「防範風險」。 - 熟人網絡動員
某人說:「你幫忙看著他」,就足以啟動一條監看路線。參與者互不知全貌。 - 單次成本極低
免費演出,只需「待在現場」、「演一下」。參與者視自己為正義行動的一環,毫無罪惡感。
壓迫手段看似龐大,實際上是由無數小小行動構成的「群體劇場」。
二、施壓劇組常見人力運用
1️⃣ 無成本場佈人力
- 常見於高齡者、待業者、日常閒置人力,構成「現場布景」。
- 即使什麼都不做,只是站著、坐著、走著、經過,就能構成心理壓力。
- 重點不是行為,而是「存在」本身成為壓力源。
2️⃣ 同步散步隊/遛狗隊/撐傘隊
- 用看似自然的行動同步出現,封鎖視線、增加跟隨感。
- 不用對話,只需「在」目標的周圍,讓目標不得不注意。
3️⃣ 物件型壓迫
- 擺放施工桌、擋路物件、異常攤位等,改變空間結構,形成心理壓制。
4️⃣ 假友善輪替
- 敵視與假友善交替出現,耗損目標判斷力,製造精神消耗。
- 「讓目標分不清誰真誰假」,進一步壓制行動自由。
三、為何成本這麼低?
- 這些人免費演出,靠的是敘事默契與群體認同。
- 每個人只演一點點,就不覺得自己是加害者。
- 現場只需少量「當班」演員,其他人隨時接手,持續消耗目標。
- 目標的痛苦是群體成就的證據 — — 反過來強化了劇組的行動力。
四、施壓劇組的三大資源如何流動與維持?
1️⃣ 人力來源
- 依賴熟人網絡與鄰里圈層,一人一句話就能動員。
- 行動零成本:「知道目標是誰,就可以出手」。
- 分散式參與,局部協作,無需中央調度即可自動運作。
2️⃣ 資訊來源
- 目標的行蹤、行為、語言快速在地方圈層流傳。
- 局部觀察、局部通報,每個參與者只知道自己的一小塊。
- 參與者認為:「只是順手防範」、「只是多看一眼」,但構成了精密的監控網。
3️⃣ 敘事維持
- 核心敘事:「對目標可以這樣」。
- 將目標描繪成「可疑」、「不正常」、「該趕走的人」,提供行動心理正當性。
- 不談事實,只談故事 — — 群體內部強化對立,拒絕反思。
五、這是「布景戰」
施壓劇組的目標不是打倒目標,而是讓目標覺得自己輸了。
使空間變成施壓方的,讓目標覺得自己無處可去。
記住:
- 你看到的不是普通路人,是有組織的布景。
-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指揮與協調。
- 施壓劇組的優勢不是專業,而是人數+默契+散佈式行動。
結語
當城市變成劇場,目標的日常,就變成施壓劇組的表演。
目標不需要猜測演員是誰 — —
那些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剛好」出現的人,就是。
延伸閱讀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頁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