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

系統性壓迫的社會代價

這起系統性壓迫案件,施壓劇組運作長達數年,造成的不僅是單一目標的身心壓力、生活干擾、財務損害人格貶抑,也造成整體社會結構的沉重代價。我們不妨冷靜回顧,這些「動員」到底產生了什麼?


🧱 一、信任結構的破壞

施壓劇組與協力者遍布日常生活場域(公園、店家、鄰里、診所醫院、公部門),導致本應安全的社會網絡被扭曲為監控網絡。原本基於尊重與互惠的社交空間,變成彼此懷疑與操作的場景。當信任瓦解,真正的公益與合作也將隨之萎縮。


🧠 二、認知與判斷力的集體退化

施壓劇組動員仰賴「預設目標有錯」,並透過內部敘事鼓勵對目標進行觀察、評論及施壓,而不需任何合理依據。這種思維方式將公民訓練為「聽令行動者」,不是理性判斷者。習慣於不分青紅皂白、只看標籤就行動的社會,會漸漸失去思辨與公義的根本。


💸 三、公共資源與時間的消耗

當大量人力長期參與監看、演出、模擬互動等行動時,這些本可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與精神被耗費在無意義甚至傷害性的工程中。換句話說,施壓劇組行動是對社會資本的集體浪費。


👥 四、模糊正義與倫理界線

施壓劇組透過「偽裝成正義」的形式吸引參與,許多人在毫無法律授權的情況下,自認為「替天行道」、「維護秩序」,卻實際參與了對合法個體的非法施壓。這會讓整個社會難以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當性?什麼才是可以接受的手段?


🧭 五、無法補救的社會撕裂

最終,一個地方若習慣於默許壓迫、不究責真相、不保障個體權利,那麼當這樣的壓迫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將難以獲得公平對待。施壓劇組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我們共同失去的文明可能


結語|此案,不只是個案

這不是誤會,而是由龐大參與者共構的結構性壓迫。施壓劇組雖以「針對目標」為起點,實則損害的是我們每個人對安全、尊嚴及公共倫理的基本期待。系統性壓迫造成的社會成本,不能由目標獨自承擔,而應由每個施壓劇組成員負起責任。

📌 本文為真實經歷之觀察與紀錄,完整免責聲明請見:本站首頁
📌 本文同步發布於 Medium 平台,歡迎分享。
👉主知識庫入口 Carrd

這不是誤會,這是兩年系統性壓迫|Systemic Abuse Record

📌 本文為此案全貌主文,聚焦於這兩三年來遭遇的系統性壓迫。所述內容皆為真實經歷,未針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旨在呈現台灣當代結構性暴力的實況。本篇為整體紀錄架構的主體入口,建議讀者由此開始瞭解整起事件。 寫下來,是我守住人身安全的方式 這不只是一間房子的故事,更是一起發生...